5198万元逾期或拖垮业绩,*ST双成起诉中融信托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
因信托产品逾期,上市公司将信托公司告上法庭。
8月5日,*ST双成(002693.SZ)发布诉讼公告称,已就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(下称 :中融信托)相关信托产品逾期未兑付事宜提起诉讼,涉案金额合计5198.479万元,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该案。
值得注意的是,*ST双成并非首个因中融信托产品逾期维权的企业。公开信息显示,自2023 年起,中融信托多款产品出现兑付问题,部分产品甚至被通知延期三年兑付。
尽管中融信托曾公开回应称,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,部分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,并已聘请建信信托、中信信托提供专业管理服务,同时承诺继续承担受托人责任。
但在业内人士看来,引入其他信托公司接管虽为风险处置提供了专业支撑,但实际效果仍需底层资产变现进度来检验,而产品兑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,也凸显了信托风险化解的深层挑战。
5198万元本息遭逾期
公告显示,*ST双成与中融信托的纠纷源于两笔信托投资。
2022年9月28日,*ST双成与中融信托签署《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之信托合同》,使用闲置自有资金2000万元购买隆晟1号理财产品,年化预期收益率为7.0%,产品期限自 2022年9月29日至2023年9月28日;2023年4月,公司再次使用闲置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了隆晟1号理财产品,年化预期收益率为6.2%,产品期限为6个月。
对于此次诉讼对业绩的影响,*ST双成在公告中坦言,由于案件尚未开庭审理和判决,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具体影响存在不确定性。公司将持续关注事项进展,并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。
公开资料显示,*ST双成为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。据7月31日* ST双成披露的 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,公司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412.21万元,同比下降11.35%。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846.66万元,较上年同期亏损1694.62万元,亏损额进一步扩大。
展开全文
公司在报告中并未详细阐述营收下降及亏损扩大的具体原因,但从行业环境来看,医药行业近年来面临着政策调整、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。*ST 双成作为一家涵盖药品注射剂、原料药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业务的企业,或许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冲击。
对于处在“退市风险警示”状态的* ST双成而言,本就面临着业绩改善的迫切压力,而 5198.479万元的逾期信托资金,其规模已超过该公司上半年营收的六成。
“如此高比例的资金被占用,无疑会对公司的资金周转、经营流动性乃至业绩改善计划形成显著压力。”注册会计师姚岚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信托资金逾期意味着公司无法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原材料采购、研发投入或偿还到期债务,可能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。若逾期的信托资金能正常收回,不仅可直接覆盖上半年的全部亏损,还能为生产经营补充宝贵的流动性,缓解公司当前的资金紧张局面。
值得注意的是,*ST 双成并非首个因中融信托产品逾期维权的企业。
公开信息显示,自2023年起,中融信托多款产品出现兑付问题,长光华芯、火星人、金房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曾披露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逾期,涉及 “隆晟 1 号”“圆融 1 号” 等多个信托计划,部分产品甚至被通知延期三年兑付。
面对上市公司的起诉,民商法专家、国科创新研究院智库专家杨祥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分析称,中融信托被托管并不影响其正常的主体资格,托管本质上只是一种行政干预程序。因此,在面临诉讼时,中融信托完全可以作为正常民事主体参与应诉。
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今年中融信托多只产品已陆续传来兑付消息。
早在1月20日,中融君瑞17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完成最后清算,再次向投资人分配本金,累计分配总额覆盖本金比例约达 86.54%,并于1月24日分配到投资人账户。该产品总规模预计36.53亿元,资金用于向福州盛景阳光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贷款,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提供保证担保 。
“实际上,中融信托仍有一定资产,不必过于担心相关纠纷的处理基础。当然,法院判决其承担兑付责任或认定其败诉相对容易,但判决后的执行则需看具体情况。若其没有可执行财产,或财产处置需要较长周期,那便是执行层面的问题了。”杨祥表示。
理财降温背后的风险反思
上市公司因购买信托产品 “踩雷” 早已不是新鲜事,年初至今,多家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的同时,同步披露了购买信托产品遭遇逾期的情况。
其中,吉华集团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,公司委托理财的减值准备涉及陆家嘴国际信托、中建投信托以及中融国际信托等,累计有5只信托产品。其中,购买的 “中建投信托・安泉59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” 存在延期兑付风险。截至2025年6月23日,尚未收回本金2438.52万元。
成都路桥则是分多次购买“中铁信托・盘州市红腾投资贷款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”,金额达 1.56亿元。2025年6月该信托计划召开受益人大会,成都路桥将获得信托资金1.13亿元,兑付比例72%左右,损失本金4328.48万元。不过,因此前已计提较多公允价值变动损失,实际损失少于计提损失,可冲回1417.12万元利润。
7月,恒银科技发布《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回复的公告》。公告显示,其于2021年购买了“国民信托・慧金8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”,金额为1.7亿元。截至2024年年报披露日共收到投资收益0.13亿元,本金及剩余投资收益逾期未兑付,逾期未收回金额为1.85亿元。
对于多家上市公司接连 “踩雷” 的现象,姚岚认为,部分企业在闲置资金理财时存在 “路径依赖”。
“前些年信托产品刚兑预期较强,不少上市公司将其视为‘稳赚不赔’的选择,甚至形成‘滚动购买’的习惯。但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,这种惯性思维没有及时调整,对产品风险等级、底层资产穿透核查的投入不足,最终酿成损失。” 姚岚如是说。
公开数据显示,上市公司对于信托产品青睐的高峰期在2018年,彼时有99家上市公司购入信托产品,金额合计超380.22亿元。
近几年,受行业强监管、信托资产质量恶化等因素影响,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呈波动下降趋势。
根据 WIND 数据显示,2025 年初至今共有36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,合计金额接近89亿元人民币。在收益率方面,上市公司对中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有所青睐,信托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2%-5.9%之间。
随着频繁发生的信托产品违约和延期兑付,也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紧张,进而对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,这也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上市公司参与信托理财的风险与合理性。
“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时,往往容易忽视风险。”一位信托行业资深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,一些上市公司在选择信托产品时,过于看重信托公司的品牌和规模,对产品的底层资产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穿透式审查,存在一定的盲目性。而且,在资管新规打破 “刚性兑付” 后,信托产品的风险需要由投资者自行承担,但部分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并没有及时跟上,仍抱有“信托产品不会出问题”的幻觉。
面对上市公司入手信托理财,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提醒,首先要了解信托产品的具体条款和风险,避免盲目跟风。其次,要选择信誉良好的信托公司,避免因信托公司的信誉问题而造成损失。最后,要合理分配资金,避免因过度投资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发展。
“另外,上市公司还需要考虑信托产品的流动性问题,避免因市场变化而无法及时变现。同时,在购买信托产品时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,确保投资行为的合规性。”柏文喜补充道。
前述行业人士则表示,从行业层面看,信托公司如何加快风险资产处置、推动逾期产品兑付,仍是当前信托业转型期的重要课题。
评论